银行催收工作的温度与担当

银行催收工作的温度与担当

五一支行--农慧

在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,催收环节往往被视为冰冷的流程,但多年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:真正的催收不是机械的追索,而是对信任的守护与责任的唤醒。每一笔逾期贷款的背后,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,承载着客户的困境、银行的承诺,以及双方曾经建立的深厚信任。  

记得去年此时,一位从事水产养殖的老客户来到支行。他眉头紧锁,声音低沉:“鱼塘刚扩建完,想多投些鱼苗,但资金周转实在吃力,可能短时间还不上钱了……”他的坦诚让我动容。这类客户并非恶意拖欠,而是因行业波动、家庭变故等现实压力陷入短暂困境。作为银行人,我们既要坚守风险底线,更需以同理心倾听,在合规框架下寻找人性化解决方案。  

催收的本质是信任重建。账簿上的数字不仅是债权债务关系,更是客户曾经以诚信托付的证明。面对逾期,我们习惯在系统中标记“风险预警”,却容易忽略那些沉默的守诺者——他们或许正默默变卖资产、缩减开支以履行约定。我曾联系一位拖欠半年的小微企业主,电话那头他疲惫却坚定:“放心,孩子的学费已凑齐,下月工资优先还贷。”这种责任感恰恰是银行与客户长期合作的基石。  

沟通是化解僵局的关键。标准化的催收话术固然高效,但真正奏效的往往是真诚的对话。我们需主动传递三个信号:一是理解,承认客户困境的客观性;二是信心,强调其历史信用价值;三是支持,提供分期、展期等灵活方案。例如,对受疫情影响的餐饮客户,我们通过调整还款节奏,最终实现全额回收,客户至今仍主动介绍新业务。  

催收工作也是风险教育的契机。许多逾期源于客户对财务规划的认识不足。在沟通中,我们会分析债务结构,建议优化经营现金流。有位客户在协商后感慨:“原来分散还款比硬扛更可持续。”这种认知提升既能降低当期风险,也能预防未来违约。  

作为银行人,我们深知:风雨中的陪伴比晴日的锦上添花更有意义。催收不是终点,而是与客户共同穿越周期的起点。当客户最终结清欠款时,那句“谢谢你们没放弃我”便是对工作最大的肯定。守住底线,保有温度,这才是催收工作的真正价值。